未来三年,能活得好、长得大的中小企业,都握紧了哪张“牌”?
当前位置:点晴教程→知识管理交流
→『 企业管理交流 』
![]() 2025年过半,许多企业家朋友和我感慨:市场变了,过去的玩法好像不灵了。价格越来越卷, 行业平均利润率从5年前的10%-20%,一路下滑至如今的3%-8%;流量越来越贵,苦苦挣扎的获客成本(CAC)仍以年均18%-35%的速度飙升;客户越来越挑剔,更令人心惊的是,超七成的企业发现客户忠诚度持续下降,核心客户复购率大幅下滑。。。在一片‘卷’声中,我们是否思考过:决定未来三年企业生存与发展的,究竟是什么?” 第一部分:重新洗牌——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怎样的商业时代? 一位我服务多年的企业老板,在电话里对我倒苦水。“市场变化比翻书还快,一季度定的目标,二季度就得推倒重来。团队疲于奔命,但业绩就是趴在地上不动。我到底该往哪儿使劲?” 这不是王总一个人的困惑。如果您是企业的掌舵人,过去一两年,或许也正经历着这样的“失灵”时刻: 我们正从一个“电梯模式”的时代,切换到一个“攀岩模式”的时代。 过去,市场就像一部持续上升的电梯,只要你在里面(选对行业),做做俯卧撑(内部管理优化)就能跟着一起上升。而现在,电梯停了。大家被抛回原地,必须依靠自己的四肢力量,在复杂多变、充满不确定性的岩壁上寻找每一个细微的着力点,艰难地向上攀登。 这个时代的特征,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:VUCA。 但它不是一句空洞的理论,而是每天刺痛我们的现实: 结论清晰而残酷:外部红利期已经结束,竞争的主战场,正不可逆转地从“市场”转向“现场”——从企业外部的拼杀,转向企业内部能力的较量。 未来能活下去、活得好的企业,不再是抓住机会的“幸运儿”,而是那些组织内核足够强大,能把自己活成“确定性”的“长期主义者”。您的团队、您的流程、您的文化,就是您在攀岩时最可靠的抓手和护具。 那么,在向内求的这条路上,究竟哪些“内核能力”是能让我们在岩壁上抓得最稳、支撑我们持续向上的核心支点? 第二部分:两张核心“牌”——穿越周期的终极竞争力 当外部环境从“电梯模式”切换到“攀岩模式”,我们的生存策略必须彻底改变。过去,我们比拼的是谁更能抓住机会;未来,我们比拼的是谁更能抵抗风险、自我进化。 未来三年,能活得好、长得大的企业,手里握紧的不再是某个单一产品或营销技巧,而是两张更深层、更坚实的“王牌”:组织韧性与人才密度。 它是什么? 组织韧性绝不是“死扛”或“裁员断臂”。它是一种让企业能在危机中活下来,并在危机后变得更强大的动态能力。我把它总结为一个四步循环:“抗打击 → 快恢复 → 能学习 → 再增长”。 为什么它生死攸关? 请看一个对比: 韧性,决定了企业是“一次性用品”还是“可再生资源”。 这种能力直接关乎企业的生死和业绩。麦肯锡的研究表明,在疫情等危机期间,组织韧性强的企业不仅恢复更快,而且其市值增速是韧性较弱企业的5倍以上。 牌二:人才密度——企业的“核心发动机”和“进化基因” 它是什么? 人才密度≠博士或海归的数量。它指的是企业里高绩效、高自驱、高协同的员工所占的比例。 高绩效: 能持续为业务结果负责,交出远超预期的答卷。 高自驱: 拥有“老板心态”,眼里有活,主动寻找和解决问题,而不是等待指令。 高协同: 能为了整体目标,主动拆掉“部门墙”,与人高效合作,1+1>2。 为什么它是终极壁垒? 因为高人才密度带来的效益是指数级的: 这并非理论空谈。谷歌的‘氧气计划’和亚马逊的‘Bar Raiser’面试法都已验证,高人才密度团队的生产力和创新效率远超平均水平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,这意味着顶级人才所创造的价值,可以是普通员工的10倍甚至更多,但所需的管理成本却大幅降低。” 这两张牌的关系是什么? 组织韧性是“骨架”和“系统”,人才密度是“血液”和“细胞”。 一个坚韧的组织系统,能保护和发展高质量的人才;而一群高密度的人才,又能反过来让组织系统更加敏捷和富有韧性。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企业在“攀岩时代”最核心的生存与发展资本。 道理也许都懂,但作为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,我们不可能像大厂一样面面俱到。究竟该如何入手,才能一步步打造出这样的组织能力和人才队伍? 第三部分:如何铸牌?——从现在开始构建这两大能力的行动建议 看清了牌局,拿到了王牌,很多老板的下一个问题是:“冯老师,道理我都懂,但我该从何下手?我没有人力和预算像大企业那样搞一套复杂的体系。” 别担心,打造韧性组织和精英团队,不需要宏大叙事,关键在于精准地做对一系列小事。以下是给您和您的管理团队,从现在就可以开始的行动清单: 1、战略敏捷:用“季度复盘”取代“年度预算” 具体做法: 立即取消耗时数月、精确到每一分钱的年度预算编制。取而代之,推行 “12周工作法” : 核心价值: 让战略从老板墙上的PPT,变成团队每周的行动和反馈循环,能随时应对市场变化。我辅导的一家电商公司推行此法后,季度目标达成率从不足60%提升至90%以上。” 2、流程弹性:给一线“开枪”的权力 具体做法: 梳理公司关键业务流程(如客户投诉、采购审批、方案决策),授予前线员工在特定场景下的“最大审批权”。 示例: 授权客服经理,无需请示,可直接为不满意的客户提供不超过500元的补偿或解决方案。授权项目经理,在预算10%的范围内有权自主决策。 工具: 建立“升级机制”(Escalation Path),明确什么情况下才需要上报,而不是事事请示。 核心价值: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叫炮火,极大提升客户响应速度和员工成就感,同时将管理者从繁琐的审批中解放出来,聚焦真正重要的事。一家我所服务的连锁企业,在授权店长快速处理客诉后,客户满意度评分在一个季度内上升了20%,店长离职率下降了15%。” 3、文化反脆弱:开“复盘会”,而不是“追责会” 具体做法: 当下一个项目出现挫折或失败时,管理者要带头营造一个“安全”的环境,组织一次正式复盘。流程如下: 第一步:客观陈述事实。 “发生了什么?”(禁止使用“因为某某没做好”这类主观评价) 第二步:分析根因。 “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找原因,是流程、资源还是判断出了问题?” 第三步:总结学习。“我们学到了什么?如何改进流程/机制,确保下次不再犯?” 第四步:行动落地。“谁?在什么时间前?完成哪项改进措施?” 核心价值: 每一次危机都变成组织学习的宝贵素材,团队越战越勇,而不是人人自危、掩盖问题。 1、精准选配:像产品经理做用户画像一样做“人才画像” 具体做法: 招聘前,别再只用一份模糊的《岗位说明书》。和团队一起坐下来,为这个岗位定义一个清晰的人才画像,应包含: 硬技能: 需要什么具体能力?(如:能独立操作SEM投放) 软实力: 必须考察自驱力、学习反思能力、团队协作精神。面试时可问:“请分享一个你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例子?”“你从过去最大的失败中学到了什么?” 文化契合度: 他是否认可我们“复盘而非追责”的文化? 核心价值: 宁缺毋滥。 一次错误的招聘成本极高。招对一个自驱的人,远胜于管理三个需要推着走的人。引入结构化画像面试后,我的一位客户创始人反馈,核心岗位招聘的‘错配率’下降了近一半。 2、疯狂投资发展:“在战斗中练兵”,把70%的培训预算花给20%的核心人才 具体做法: 中小企业不需要昂贵的外部培训。最有效的投资是: 项目制: 把有潜力的员工扔进重要的跨部门项目里,赋予责任,让他们在实战中成长。 导师制: 您和高管团队,每人定点带1-2位高潜力员工,每月至少进行一次1-1的深度辅导,分享经验、解答困惑。 复盘分享: 鼓励项目结束后做复盘,并邀请他们向全公司分享经验教训,这既是对其的莫大激励,也是知识沉淀。 核心价值: 把钱和资源投入在回报率最高的人才上,他们会成为组织的引擎,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加入。 3、差异化激励:让强者吃肉,让弱者离场 具体做法: 大胆激励前20%: 要敢于给顶级贡献者超出预期的回报——高额奖金、超额利润分享、晋升机会、学习资源。要让他们成为公司里的“明星”,让所有人看到“为公司创造巨大价值的人会被厚待”。 清晰识别后10%: 建立清晰的绩效标准,对于持续低绩效、且缺乏改进意愿的员工,要果断地进行优化或淘汰。对“好人”的宽容,就是对“牛人”的惩罚,会拉低整个团队的人才密度和士气。 核心价值:保持组织的吐故纳新,形成一个“奖励卓越、淘汰平庸”的良性循环,这是提升人才密度最残酷也最有效的一环。实践表明,对顶级绩效者实施大幅激励,即使总额不变,也能驱动整体业绩提升10%-30%. 以上这些方法,并非纸上谈兵。它们是我过去在500强企业实践中验证有效,并近年在辅导多家中小企业时,为其切实提升了人效与业绩的核心手段。 打造组织韧性和人才密度,没有一步到位的捷径,它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“系统工程”。但这一切的起点,始于您作为企业创始人的一个决心——决心从业务增长的单一焦点,转向业务与组织能力双轮驱动。
未来三年,市场奖赏的不再只是敏锐的商机捕捉者,更是那些能构建强大组织内核的长期主义者。 未来已来,最大的投资不再局限于厂房设备或市场投放,而是对“组织”和“人才”的投资。 这将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——从过去由“业务增长”单轮驱动,进化到由“业务增长”与“组织能力”双轮驱动。 这场变革,决定了您的企业是被时代的洪流冲垮,还是成为穿越周期、逆势增长的佼佼者。 正如我们共同探讨的,组织韧性与人才密度,正是您手中最需要被铸造、也最值得被紧握的两张王牌。 现在,正是行动的最佳时机。 阅读原文:原文链接 该文章在 2025/9/9 16:40:58 编辑过 |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 |